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启动仪式上,来自文物、文化等领域的嘉宾通过情景讲述等多种形式,展现千年水脉流淌绵延的文化根脉。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在讲述中,刘曙光回顾了大运河申遗的历程和重大意义,并以“连通”和“创造”两个词概括大运河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
十年前的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申遗成功。时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的刘曙光曾深度参与大运河申遗工作,在他看来,大运河的意义在于连通和创造,“运河不仅在地理上连通了从华北到江南的广阔区域,更连通了人心和情感,传递着‘维护统一、济世惠民’的政治信念,至今仍然生生不息。”他表示,大运河规模宏大,在不同时代应对不同环境而进行的各项工程技术改进,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精神,至今依然激动人心。
大运河申遗成功,是连通和创造的结果。刘曙光介绍,由于大运河遗产的线性、活态特性太过复杂,申遗团队摒弃了以往的申遗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了多个中央部委局会同运河沿线8省(市)政府参加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等一系列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沟通协商,以及体制机制和实施措施的创新。
时至今日,连通与创造仍是大运河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申遗阶段形成的把文化工程与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民生工程联动实施的原则,在今天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刘曙光说,“现在,一条璀璨文化带,一条绿色生态带,一条特色旅游带已经通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而出现,创造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的传奇。”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林留根:
身为一个从小在运河边长大、从事大运河考古20余年的江苏丹阳人,林留根分享了大运河考古的收获,他动情地表示,“大运河是我的衣食父母,也是我的先生。”
在江苏丹阳,有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阶梯运河——破冈渎,这条三国时期开凿的阶梯式运河比巴拿马运河早了1600余年,是先民顺应自然地势的智慧工程。大运河如同林留根家乡的破冈渎一般,是文明和文化的创新。中国大运河,与一个民族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密切关联,与一个延续发展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相伴而生、赓续发展,是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最生动的、最活态的、最具人间烟火气息的伟大史迹。
从事大运河考古有什么收获?林留根说,大运河考古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范,看到了运河的水工、堰埭、沉没的州城、帝王的陵墓、纤夫的足迹,看到了千里江山当中最壮阔的图景——人民就是江山。
新时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沿线8省(市)的20余家文博、考古单位,共同策划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正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林留根发出邀约,欢迎大家一起用考古的方式阅读运河。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 曹岳森、浙东运河博物馆负责人 张慧、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 郑晶:
来自大运河沿线洛阳、绍兴、扬州三地的运河主题博物馆的负责人联袂分享各自场馆以馆为媒、讲述运河故事的生动实践。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长曹岳森分享了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上舟楫帆影、漕运事业空前繁荣的景象。隋炀帝即位次年,都城迁至洛阳。政治和军事中心的转移使北方地区人口骤增,洛阳一带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所需,“为了储存和调控经运河输送而来的粮食,在运河沿线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在回洛仓经调查发现的仓窖多达700余口,全部装满粮食的话,可达3.5亿斤,可见当时漕粮储运规模之大。”
曹岳森介绍,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收藏有回洛仓出土的刻铭砖等文物,见证了运河漕运的辉煌历史。此外,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还精心打造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展览,可以让观众穿越时空,体验漕运过程,感受千年来运河的魅力。
浙东运河博物馆负责人张慧讲述了沿海先民面朝大海的故事。在浙江宁波井头山遗址,距今8000多年历史的史前贝丘遗址见证了浙东地区沧海桑田的变迁和沿海先民开展航海活动的早期历史。而后,浙东先民借运河水道繁衍生息。自越王勾践开辟山阴故水道起,历代不断疏凿修葺,逐步将河海相连,也连接起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两端:洛阳和宁波。
如今,浙东运河的故事与辉煌被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所承载——浙东运河博物馆。张慧介绍,“浙东运河博物馆将展陈文物与数字科技手段相结合,馆校共融,解码运河文化,让运河之美深入人心,焕发时代光彩。”
坐落在运河原点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三年以来,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过840万人次,深受公众喜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了它“出圈”的过程。
在郑晶看来,答案就在观众的体验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开馆不久的年轻的博物馆,也拥有年轻化的办馆理念。有观众说,这里像一个大运河文化的主题乐园,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新时代大运河的美好、时尚和幸福。“这就是我们‘沉浸式’设展的理念,利用新技术创新解读中国大运河这条线性文化遗产,致力于推动博物馆年轻化发展,策划交互式体验场馆、打造沉浸式文化展陈区域、将博物馆与文旅紧密结合,让博物馆成为终生学习的场所。”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 张鹏:
随着张鹏和三位演绎者的古今对话,大运河上的治水故事生动呈现,交织出运河沿线古时因地制宜、兴修水利的智慧篇章与当代南水北调工程的辉煌成就。
张鹏讲道,“前两天我在展厅里为小朋友们讲解,孩子们听了郭守敬的故事之后,兴冲冲跑到我跟前说,郭爷爷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那么,郭守敬有哪些与运河有关的了不起的功绩呢?张鹏在现场娓娓道来。
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运河,他提出“裁弯取直”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南来的漕船沿着滚滚运河北上,直抵通州;而后,面对运河从通州到大都城内的水源和地势问题,他引白浮泉水、设水闸蓄水济运,打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于是南粮北运,北物南行,来往于运河上的船只络绎不绝。
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汶上段时常淤堵,民间河工白英建言“修筑戴村坝,向南引汶水入旺;再修筑南旺分水口,以控制运河水的南北流量”,置泉、设闸、创诸湖、引汶水的一系列操作使水患得以治理,惠及了两岸百姓。
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京杭大运河水道为基础,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已达1.76亿人,成为“一条通江联河的水脉,牵手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四大流域;也是一条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发展的生命线,为许多北方城市的供水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提供了保障。”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 拾峰:
在“江苏时刻”环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发布“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
“10年来,江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参与运河考古,3项成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建城、兴业、文化等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拾峰说。
城依河而建。唐代官河、蜀冈北门、桑树脚大型建筑基址等遗址,揭示了大运河造就的“天下之盛”唐代扬州城。下邳故城、溧阳古县、盱眙泗州城等城镇遗址反映了大运河主干和支线在江苏境内交织成网,在塑造“水韵江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业缘河而兴。淮安板闸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见证了数百年漕运的兴盛与变迁。苏州元和塘古窑烧制的“金砖”在明清两代由大运河运送进紫禁城,成为御用墁地物料。大丰丁溪、东台缪杭等近百处盐业遗迹,揭示出两淮盐业与大运河共兴共荣。
文因河而盛。南京西街六朝城门、镇江铁瓮城、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等遗址遗迹,揭示了江南早期运河孕育的都邑体系。苏州黄泗浦、樊村泾等港口遗址实证了大运河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运河沿线7省(市)网信和文物部门发布主题日:
除江苏省外,天津、河北、浙江、安徽、山东、北京、河南等运河沿线7省(市)网信和文物部门发布主题日,接力推出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传播活动。
天津市委网信办 邓光华、天津市文物局 徐恒秋:
因河而生,向海而兴,河海交融涵养了天津中西合璧的城市气质和乐观豁达的人文性格。
沿着运河来一场Citywalk,你会邂逅津韵十足的古文化街、“兴学强国”的北洋大学堂、热情时尚的桥边音乐汇。悠悠运河水,书写着津派意韵。
河海共生,向新而行。欢迎来天津,感受津派文化“津”彩发展!
河北省委网信办 董福印、河北省文物局 张建勋:
大运河北、纵贯千里,昔日里“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的诗情画意,重现运河之畔。
古韵新风,生生不息,看今朝一泓碧波,留下“一眼千年”的完整印记。
巍巍太行、悠悠运河,古老的燕赵大地,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千年大计、未来之城,新时代燕赵儿女,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奋进河北、与您相约!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浙江省委网信办 张才方、浙江省文物局 郑建华:
古运新貌,活力生生不息。
活力,焕发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连接诗画江南和现代都市;
活力,焕发在浙东绍兴,古运河穿城而过,滋养了古越文化,造就了“名士之乡”;
活力,焕发在东海之滨,运河奔流入海,融入丝路、港通天下;
一千多年前,大运河实现了物理空间的互联互通;
而今,运河边的乌镇峰会,正在见证网络空间的命运与共。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古运新貌,行运浙江!
安徽省委网信办 张杰华、安徽省文物局 何长风:
“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大运河安徽段,见证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从开凿、兴盛、衰败到湮没的发展阶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
我们将围绕“徽运流长、皖美创新”,举办“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系列网络传播活动,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产品形态,创新技术手段,让千年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迸发新活力、铸就新辉煌!
山东省委网信办 卢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刘少华:
一船渔火贯南北,通江达海看山东。
“一山一水一圣人”,滋养了深厚文脉,哺育了文化根魂。
“运河之脊”南旺枢纽让漕运通达500年;“运河之心”戴村坝引水补水,让一河碧水向北京。
这里上承京津冀、下接长三角。内河港口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波澜壮阔。
大船行舟,运载千秋。
让我们相约好客山东,感受齐风鲁韵,见证通江达海!
北京市委网信办 马春玲、北京市文物局 刘正品:
大运河流过千年,文脉悠长,蝶变焕新。新技术新应用赋能,让我们于一屏之内体验运河之美、运河之新。
大运河上漂来北京城,城与河的故事赓续千载,共赴未来。碧水映照文物文旅新机,大运河焕发时代新彩。
诚邀您来北京,游运河,行大运!
河南省委网信办 翁铁军、河南省文物局 张慧明:
河南是大运河流经古都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富,主河道线路最长的省份,运河串起了城市,传承了文脉,留下了5项世界文化遗产,7座历史名城。
千年运河始于春秋,隋唐一统联通南北,让我们沿着大运河走一走看一看,从四大古都、遗址典籍,感悟华夏文脉,共襄盛世中华。
新时代,欢迎大家行走河南,感悟流淌千年的诗和远方。
(整理:赵军慧)
责任编辑:杨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