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08.23

打印

中外专家学者点赞中国石窟寺保护成效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13200

  8月19日至22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来自16个国家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交流探讨了世界多地石窟寺保护的技术、经验、理念。中国石窟寺保护做法受到众多海外专家学者关注。

image.png

8月19日,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报告。新华社记者 张睿/摄

  石窟寺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较为著名的石窟主要包括阿旃陀石窟、丹布勒金寺、巴米扬石窟、吴哥窟、莫高窟等。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中国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卓有成效。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于一体的中国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成为共识,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说,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取得出色成就,将传统技术与尖端科技相结合,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等遗址,为全球的遗产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

image.png

8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开幕式上致辞。

新华社记者 张睿/摄

  韩国文化遗产专家赵相淳对中国石窟寺保护经验早有较多了解。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人员,他尤其关注到敦煌研究院关于数字化和风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的石窟寺保护经验对韩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作用”。

  “很开心能有这样的机会互相学习。”法国塞吉巴黎大学教授文森特·德塔尔说,很长一段时间,敦煌研究院都在引领国际合作,并制订非常详细的计划参与到国际石窟保护工作中,中国研究人员找到了未来更好保护石窟寺的办法。

  随着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累积,石窟寺保护面临更多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挑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还影响着全球的石窟寺,研究保护更需要国际合作。”夏泽瀚说。

  当前,随着各国加强对石窟寺新保护技术、理念、价值等方面研究,石窟寺保护技术进入更加深入的发展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带领的团队提出的微生物修复文物新技术,比使用有机或无机修复材料加固修复效果更好;叙利亚考古文物和博物馆总局建筑师努尔·纳赛尔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石窟寺保护的新方法;文森特·德塔尔认为,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热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技术进行详细结构分析,对文物的直接和预防性保护至关重要。

  关强表示,中国希望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新华社兰州8月21日电 记者何问、张玉洁)

责任编辑:翟如月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