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08.23

打印

关注四普丨协作联动 提质增效 多地“四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津文 浙文 闽文

浏览次数:13290

image.png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天津、浙江、福建等地严格按照普查方案,组建专业队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与登记,力求摸清文物家底,守护历史记忆,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天津:深入挖掘文物线索 全面核查不漏一处

  截至目前,天津市各区“四普”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整理,不仅复查了大量已登记文物,还新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

  蓟州区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天津市“四普”试点区,蓟州区以古墓葬为试点内容,复查9处,新发现2处,为后续田野调查工作积累了“实战经验”。“四普”开展以来,蓟州区新发现西后街村北汉代墓葬、邦均镇东汉时期石人造像、三八水库纪念碑、辛东汉代墓葬群等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后续研究蓟州区汉代墓葬形制特征及丧葬习俗、汉代造像雕刻艺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等内容提供了重要参考。下一步,蓟州区将继续严格按照“四普”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实地调查资料采集及系统录入,开展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调查性试探工作。同时,详细梳理文物线索,建立专家咨询小组,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全面保护传承蓟州历史文脉。

  进入实地调查以来,西青区普查队专门制定了《西青“四普”第二阶段调查实施计划》,凭借着专业领域人员资源优势,由西青区文物领域专家带队初次参与普查工作的专员,“以老带新”锻炼培养新人,深入田野,运用无人机、数码相机、RTK等设备进行拍摄、测量、定位、资料登记、绘图等工作,对文物的位置、保护级别、使用及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实,准确将信息录入,及时总结工作成果、复盘核对数据资料。积极开展走访调研,采访当地居民,获取与文物相关的故事和信息,听百姓口述历史,深入挖掘文物线索,力争做到全面核查,不漏一处。西青区还推出了“文物保护丨西青‘四普’”专题宣传栏目,以连载的方式讲“西青”文物故事、文物普查知识等。一方面介绍西青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通过问答的方式分享“四普”知识,提高社会对文物和普查工作的认知,带大家走进西青文物世界,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社会参与氛围,发布《西青区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公告》,吸引民众参与提供文物线索,拓宽普查范围。同时,西青区与文旅产业部门开展深入交流,介绍宣传传统民居古建,探索研究以瓦件、砖雕、柱础、门楼、影壁、烟囱等物件为题材,提取民俗文化符号、元素,为地方特色文创IP研发创作积累素材,并及时分享普查成果,助力地方特色文化展示,提升文化内涵。

  天津在“四普”工作中,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更是翻天覆地。其中,河北区主要使用了手持北斗定位数据采集终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两种设备测量点位的经纬度坐标以及高程等信息,还使用了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能够记录真实、完整的文物现状信息。更加规范的信息收集,也便于采集的数据与国土规划数据纳入“一张图”,这也意味着文物保护也不再是文保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与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一体化管理。

  浙江:解决困难排除隐患 高质量推进普查工作

  浙江“四普”工作全面进入第二阶段以来,省普查办组织专家指导组赴各市督导一线普查进展,交流、解决普查中的实际困难。截至8月16日,全省完成30478处“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复核工作,复核率为41.22%。至8月上旬,全省到位普查经费超过7300万元。 

  8月14日,宁波市鄞州区“四普”工作队在云龙镇顿岙村新发现一处民国时期墓葬。该墓为一座父子合葬墓,虽曾遭到部分毁坏,但其主体完好,规模宏大,据墓表所述,墓主张孝纯曾任汉口汉协盛营造厂经理,主持建造武汉大学等,为民国时期宁波旅汉杰出商界人士。

  嘉兴市南湖区“四普”小组近日对天主堂、汪胡桢故居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调查。队员们使用RTK、无人机等工具对点位进行认真翔实的勘察、记录。桐乡市普查队员前往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队员们手持RTK、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战高温、斗酷暑,走遍乡间田野,对古桥、古民居、古遗址等点位进行认真翔实地勘察记录,以高质量完成文物普查工作。

image.png

浙江嘉兴桐乡市普查队员在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

  8月15日,绍兴市“四普”办赴诸暨市、嵊州市及新昌县检查“四普”工作,走访了新昌县梅渚村、嵊州市崇仁镇、诸暨市暨阳街道郭大善烈士墓、赵氏宗祠等普查对象,并就当前“四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座谈。而柯桥区普查组则对平水镇“四普”新增作了排摸和实地走访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线索共计3条,分别为四丰村古井一口、名人墓一座及戏台一座。其中倪逊斋墓,修建气派,保存完好,系民国时期浙江四大南货店之一的倪万成南货店老板,其店在萧山临浦,归葬绍兴。诸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共完成店口镇湖西冯氏宗祠等40余处普查登录点及暨阳街道17处普查登录点。同时期,滨海新区社会工作局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启对辖区内“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复核。对鲍氏旧宅建筑群、谢家祠堂、东豆姜村老台门民居、东豆姜村新台门民居等168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场开展测量、绘图、标本采集、拍照等复核工作,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近日,舟山市嵊泗县第四次文物普查队在普查过程中发现一处民居类古建筑存在局部墙体明显倾斜的安全隐患。嵊泗县普查办在了解具体情况后,迅速启动文物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对接所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福建:采取有力措施 推动“四普”工作提质增效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以来,福建落实“两个一律”要求,坚持“应查尽查、应细尽细、应保尽保”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工作方法,高质高效推进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落实普查经费6692.8万元,培训人员4170人,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901处,调查新发现文物158处,征集文物线索912条。

  省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组织“四普”工作现场推进会、会训同步、以点带面的基础上,建立“一周一总结、一周一安排、一周一研判”周调度工作机制,即每周五下午召开视频调度会议,要求各地市“四普”领导小组副组长参加并汇报本地周工作进展、特色亮点、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计划,深入交流分析,掌握全省工作动态,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构建上下联动、协同作战、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普查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省财政厅主动介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督促各地财政部门及时落实普查经费。省“四普办”不等不靠,先查先干,向各地发放肩背包、专业马甲等普查装备共计2200套;截至6月30日,全省“四普”工作证均制作完成;推动各县(市、区)自行采购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终端设备,截至7月15日,已完成每个县(市、区)采购2台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终端设备任务,共计采购176台,为“四普”实地调查提供基本设备保障。

  吸纳福建博物院、省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等文博单位、高等院校22名专家学者,组成省级“四普”专家库,为各市精心安排2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老师),包片、下沉一线开展“保姆式”服务,编制《福建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采集及数据处理工作指南》,第一时间给予业务培训、系统操作技术咨询、解疑释惑,全过程参与、指导采集数据质量控制、普查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要求各地在实地调查点显著标识位置拍摄本辖区普查队员的工作照,并现场同步上传至采集端,确保普查过程真实、可追溯。

  着眼多方协作、借助外力、分类施策,提升普查实效。探索校地合作模式,依托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吸引北京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参与“四普”暑期实地调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建水下考古队,开展水下文物普查工作,7月底完成平潭13处水下文物的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三明市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宇作采集系统操作、古建筑、古遗址等专题培训辅导。南平市将“四普”工作纳入全市“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考评,制定三季度、四季度“四普”复查率完成指标,加快普查进度。 

(津文 浙文 闽文)

责任编辑:翟如月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