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4 09.03

打印

郑州博物馆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郭春媛 张淼

浏览次数:12324

image.png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如今,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碰撞,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扫码入馆、智能导览、信息互动,一部手机畅游博物馆,数字展览、全息投影、虚拟现实,信息化赋予文物“新生命”。当你走进郑州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这个概念立马具象化起来,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说:“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一条数字化转型之路。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智慧起来,公众服务、藏品保护、场馆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近日,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 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image.png

郑州博物馆外景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

  郑州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起步于数字展览展示、线上传播等应用场景,但没有止步于此。2018年起,郑州博物馆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谋划场馆智慧化体系建设,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成立智慧化项目团队,围绕“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调动博物馆全体人员以智慧化手段重塑博物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   

  郑州博物馆智慧化项目团队上下一心不断摸索,结合国内博物馆行业智慧化建设先进经验,确立了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总体部署,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逐步推进智慧博物馆项目各阶段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经过反复调研与论证,最终完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博物馆智慧化管理系统。

  数据跑起来了、指挥大屏亮起来了!从底层数据模块到系统整合、从分析反馈总结到不断提升,一条以物联网为基础推动工作效能提升的路径,让郑州博物馆发生了质的改变,实现了以智慧化系统服务全馆上下内外,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提升了观众参观体验感和满意度。

以业务为导向,实现博物馆管理智慧化

  郑州博物馆14.7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开馆之初,每天完成一次场馆空调机房设备巡检需要6个人用时60分钟;展厅内195台多媒体设备开启和关闭需要4名工作人员耗时1小时;场馆内若出现线路估障,确定点位不少于20分钟;各种安保突发状况应接不暇……

  为此,郑州博物馆不断完善博物馆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历时5年,让博物馆管理“智慧”起来。为打通14个分散孤立的子系统,场馆数字孪生平台应运而生。设置在线智能巡检系统、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故障自动报警等功能模块,联动楼宇控制、动环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让实时监测、维修提醒、记录保存、故障报警都能一目了然、一键处置。智能指挥大屏幕如同博物馆的CT,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为每一个设备建立独有的“健康档案”。针对突发状况,如应急疏散、恶劣天气、公众意外事件等,管理系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使调度更高效。据悉,系统运行以来,馆内一切工作平稳有序,人数不变,效能提升了50%,精准管理还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场馆用电支出下降了13.9%。

image.png

郑州博物馆可视化管理系统

  “我们在使用这套管理系统时,除了根据工作业务需求‘定制’服务,也利用系统倒推业务,对工作进行重新整合。我们根据智慧化应用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对馆内跨部门协作机制、部门职责进行优化,使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更加合理、员工工作更加高效。”见证了近年博物馆因智慧化管理系统发生的巨变,郑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赵永超由衷地感慨道。

image.png

调度指挥平台

以活化利用为目标,提升博物馆保护智慧化

  智慧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依托数据采集、环境监测、安防系统及数字化保存等技术,不仅有效延长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寿命,还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参观需求,让古老的文明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2023年,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指出,要“构建适用于文物火灾、洪水、震动/振动、盗窃盗掘、人为破坏等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和防范技术体系,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也正是基于此,郑州博物馆打造了文物数字化保护系统,从藏品预防性保护及文物活化利用两方面双管齐下,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为加强对藏品预防性保护,郑州博物馆建立了较完备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加强环境监测,整合环境监测系统,对展柜、陈列展览区和藏品库区等藏品存放地点设置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数据采集点,以达到对文物及其储存环境的实时监控。落实预警报警,在藏品库房设置漏水报警系统,一旦检测到漏液即发出报警信号,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消除漏水隐患;通过调取楼宇控制系统、客流系统、建筑动环系统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根据预先设定数值综合评估现场情况,提前预警。重视应急调度,通过制度设定,根据需要调取安防系统图像,开展跨部门调度,将问题控制在初期阶段。

image.png

郑州博物馆水电暖等隐蔽设施远程监控系统

  此外,郑州博物馆还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用多种科技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赋予其新生光彩,使观众跨越时空界限,“对话”古老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对馆藏文物进行了三维扫描,打造线上数字文物库,观众可以在郑州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360度查看文物的局部细节,甚至还能欣赏到平时难以一见的文物内部、底部和背面情况,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博物馆内随处可见多媒体数字设备,观众可以轻松查阅文物相关信息,并进行交互体验;在馆内二层的全息投影装置前挥动手臂,文物藏品便可娓娓“讲述”自身故事;点击知识图谱透明屏,就能看到关于文物藏品的海量知识信息。目前,郑州博物馆对部分文物在馆内进行裸眼3D展示,镇馆之宝商代兽面乳钉纹铜方鼎的裸眼3D“大片”还在市中心二七广场999平方米的高清大屏惊艳亮相,给市民带来了沉浸式体验,畅享虚拟现实视觉盛宴。文物活化利用以“数字+”的形式为文物赋能,探索数字传承,既减少了对文物的损害,又让沉睡千年的博物馆宝藏IP更富有当代生命力,让古老的文明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人为本,推进博物馆服务智慧化

  “文博热”为博物馆带来数十倍增长的参观人群,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成为大众刚需,年轻一代成为观众主力,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技术化和体验感。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从传统的单纯看展览向着休闲、娱乐、社交等更为多元化的寓教于乐方向转变,郑州博物馆也顺势而为迅速回应。一方面用高新科技赋能展陈形式,一方面利用智慧系统精准定位用户画像,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让科技也更有温度。

  “爸爸带我来郑州博物馆玩,一进去首先看到一个机器人,它不仅会唱歌跳舞,还告诉我很多文物知识,可太有趣啦!”来自郑州市政通路小学的邵华璋兴奋地说。他口中的机器人,是郑州博物馆的AI机器人,其将博物馆综合信息数据与咨询服务、智慧讲解服务等多种功能与博物馆业务融合,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智慧化服务,而这只是郑州博物馆智慧服务建设的一个缩影。郑州博物馆志愿者张阳演示道:“郑州博物馆有4层20多个展厅,对于许多初次参观的游客来说,难以快速精确找到想要观看的展览。但是,在郑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移动端智慧导览界面,观众可以像操作手机地图App一样,选择任一地点,而且不只限于展厅,如服务台、报告厅、卫生间等等,都可以作为终点,系统就能显示实时的路线导航,带游客畅游全馆。”

  VR、AR、裸眼3D、AI机器人,智能导览眼镜、体感互动、虚拟换装,4D影院、文物知识图谱等让观众参观变得更有科技感。与此同时,预约系统、场馆地图导览系统、客流监测系统汇集各种信息,舆情监测系统“秒级”响应,大数据的加持让场馆服务更贴心。观众王一浩在馆内参观时在智慧服务系统“公众留言板”发布信息,咨询讲解服务时间的问题,尚未离馆就收到了馆方的回复,他惊呼:“这也太快了吧!”

  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过程,正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的过程。以科技为引擎,创新文物保护机制、重构管理系统,是传统博物馆智慧化发展的有益探索。随着科技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智慧博物馆正在迈向一个多维度大融合的新征程。郑州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这场深刻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一直在路上。

(郭春媛 张淼) 

责任编辑:翟如月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