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3 08.31

打印

湖南博物院: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国家文物局

浏览次数:37114

图片.png

  2022年,湖南博物院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签署《湖南博物院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持续为马王堆艺术的研究和展示提供前沿学术支撑,进一步发掘马王堆生命艺术的内涵,将马王堆艺术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对湖南博物院而言,通过合作研发让马王堆文物和汉文化在数字世界里活起来,这既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美,也将成为湖南博物院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又一生动案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近年来,围绕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我院以建设研究型博物馆为抓手,不断激发文博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说。

图片.png

  建章立制,科研有了定盘星
  2020年,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原湖南省博物馆被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纳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文博类科研事业单位。2022年,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标志着湖南博物院向研究型博物馆高质量转变。
  如何建设研究型博物馆?对湖南博物院而言,建设研究型博物馆是“史无前例”第一次,必须发扬“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闯、创、干”。
  “建设研究型博物馆归根到底是要激发文博人才的科研兴趣,必须旗帜鲜明树导向。”湖南博物院纪委书记、副研究馆员李丽辉说道。
  对于博物馆而言,制度就是最好的导向。从2020年以来,湖南博物院在充分研究适用于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的现行政策、法规、文件基础上,制定了6个科研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规范、优化、完善,彰显湖南博物院建设研究型博物馆的决心。
  有了制度作保障,广大文博人才没有了后顾之忧,投身科研的信心倍增,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各项科研制度的实施,文博人才参加科研,可获得科研成果认定及奖励、课题绩效奖励、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3项科研激励。“基础研究出成果慢,科研制度给了我们长期稳定的支持,让我们可以在更自由、更宽松的环境下,更专注于科研本身,潜心研究,让基础研究也能闪光。”湖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刘智锋说道。
  在制定好科研制度的同时,为了保障制度实施,湖南博物院还积极推进内部人事改革,专门设置科研管理部,专职负责科研规划编制、科研项目、平台管理、科研资源建设、科研成果管理和宣传、科研交流合作、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确保从事科研工作的广大文博人才有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作保障。

图片.png

  合作共研,科研有了新突破
  开放才能有创新活力,建设研究型博物馆,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开放发展之路。
  “我们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实施开门办馆,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聚集国内优质科研资源,聚四海之力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文博科研水平。”李丽辉说道。
  湖南博物院坚持引进来。近年来,湖南博物院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物研究保护中心、湖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单体类)等平台,积极探索博物馆与市场主体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加强博物馆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社会机构合作,整合资源,推动文博研究。由湖南博物院等单位共建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作为湖南省文博行业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施行“工作站+分中心”的“双循环”建设运行模式。
  其中,工作站建设针对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重点科研方向,与相关单位共建专项科研工作站。目前,共建了动植物考古与埋藏学研究工作站、硅酸盐质文物科技研究联合工作站、文物保护修复虚拟仿真技术研发工作站、文物保护装备研发推广工作站、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站等5个工作站,工作站将充分发挥各方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以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高精尖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导向,探索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一个集技术研发、装备升级、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带动湖南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新发展。
  而分中心建设,则将立足于湖南省典型文物类型,致力于解决制约湖南省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关键问题,同时辐射周边地区,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赋能湖南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新发展,为做好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在共建、共享、共进的模式下,湖南博物院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2020年,湘西的化石爱好者在湘西永顺县列夕乡附近偶然发现大量保存完整的三叶虫化石以及一些形似蚯蚓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引起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成员、湖南博物院刘琦的注意,在动植物考古与埋藏学研究工作站共同研究下,发掘出“列夕动物群”,为人类全面认识远古海洋世界提供新的窗口。2022年7月,研究成果《列夕动物群:华南早奥陶世新的特异埋葬化石库》(The Liexi fauna: a new Lagerstätte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 of South China),刊发于英国皇家学会百年杂志《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同时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自然指数期刊”(NI)收录。“正是有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平台,让我的研究也可以获得资助,让我也能有机会为湖南文博科研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刘琦说道。
  湖南博物院坚持走出去。近年来,湖南博物院通过主动办论坛、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主动融入全球、全国文博创新网络,加强与相关学术组织等合作交流,使合作更加开放、更加多元。6月16日至17日,2023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长沙)论坛在星城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共计160余家高校、文博单位的代表参加。
  高水准平台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近年来,湖南博物院已协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为建设研究型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png

  广纳贤才,科研有了稳定剂
  对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建设研究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湖南博物院的研究型博物馆建设中,人才培养和引进无疑是重要环节。
  着眼培养、吸引和造就高水平科研人才,湖南博物院一方面鼓励院内科研人员学习深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41.8%。另一方面,为解决人才的来源问题,湖南博物院积极推行海外学术顾问(策展人)制度,不断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深化产教融合,积极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2022年10月,湖南博物院成功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湖南省内文博行业第一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3年3月,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及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共建湖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培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人才。2023年8月,与湖南师范大学共同申报产教融合类型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立项,将搭建起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高地,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术积淀和研究实力,深度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平台建设,为湖南省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湖南博物院不断加强人才梯度建设,有效解决人才后劲不足问题。同时湖南博物院“以学促学”,以博士后、研究生培养为契机,不断强化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院内科研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湖南博物院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29%。

图片.png

  近日,湖南博物院报送的“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项目入选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周思彤 王宜飞 陈溪流 李洁)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