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3 09.19

打印

申遗艰难历程 保护神圣使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程和保护对策

来源:国家文物局

浏览次数:38686

图片.png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简称“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总面积191平方千米,其中,遗产区涉及景迈、芒景2个行政村,遗产要素由9个古村寨、5片古茶林和3片分隔防护林组成,主要居住着布朗族、傣族2个世居民族,人口5200多人。5片古茶林面积达1.8万亩,共有古茶树100多万株。2023年9月17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13年的申遗夙愿。对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历程进行回顾、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保护策略予以研究,无疑对景迈山古茶林后申遗时代的可持续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申遗成功的工作思路

  经过与世界其他国家、国内其他地区的茶林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景迈山古茶林的生态系统、村落形态和人地关系与众不同。1000多年来,景迈山世居民族采取“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方式,形成环绕村寨、面积较大、集中连片,被分隔防护林维护的古茶林,是以土地垂直利用为突出特征的茶林生态系统,体现了尊重自然的朴素生态伦理和高超生态智慧,是实证中国茶文化悠久历史的独有文化景观。作为遗产要素的重要构成,村落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依神山建村、围寨心建房,按向心布局、以神树呵护,体现了传统信仰对村落建造布局的影响,也使村落具有了凝聚民心的向心力,形成景迈山独具匠心的村落建筑形态。景迈山世居少数民族祖祖辈辈尊崇“四个传统”即“万物有灵”的传统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茶祖信仰、宗教信仰),“以和为先”的传统茶习俗,基于德高望重老人和乡规民约的传统社会治理,包含土地垂直、平面利用智慧和村镇建设技术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思想上教化人们尊崇祖训、在举止上规范民众保护生态、在社会上维护民族团结和睦。茶林生态系统、村落建筑形态以及分割防护林,构成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遗产的物质形式;世代相传的“四个传统”基本构成了景迈山古茶林得以延续的内在根基。它们一表一里、物质形式通过内在根基的持续作用,支撑了茶林生态系统、村落建筑形态的繁衍赓续,使景迈山古茶林有机演进、保存千年,成为第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景观类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和保护的基本原理,就是不但要保护物质形态的遗产要素,更要延续物质形态赖以繁衍的内在根基,缺一不可。

图片.png

景迈大寨古茶林 卢磊/摄

  景迈山古茶林作为文化景观类的项目,对申遗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申遗工作成为一项专业性强、要求严格、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管理工作和系统工程。从管理角度讲,申遗至少涵盖研究、申报、保护、管理、展示、宣传、利用、监测等相关工作,包括价值挖掘评估、要素分析认定、文物保护修复、环境整治维护、内涵宣传展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传统茶文化保护传承、传统社会治理机制延续发展等环节,需要文化遗产、文物、住建、旅游、农业、茶业、林业、气象、环保等相关部门全程参与和提供咨询。从专业层面讲,申遗不仅仅要保护好茶林生态系统、村落建筑形态和分隔防护林,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价值挖掘阐释和保护传承:展示森林-茶林-村落系统的完整性,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分析阐述遗产要素的构成、布局和特性,体现景迈山在尊重自然基础上和谐、可持续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和见证意义,为凸显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提供有力支撑;展示人和自然的和谐性,阐释景迈山的“四个传统”即传统信仰体系、传统社会治理、传统茶文化习俗以及传统知识体系对古茶林文化景观形成、发展和保护的作用机制与形成过程,展现景迈山古茶林延续千年的内在根基;展示当代保护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凸显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主体、多部门参与、多方共商知情的景迈山保护管理体制,实现现代管理体制与传统保护机制的有机衔接、有益叠加,为景迈山古茶林的整体保护和价值延续提供相互促进、更为有效的新模式。从工作属性讲,申遗工作不但是一项国际性的专项工作,需要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文本和现场的评估以及由21个成员国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讨论和审议;也是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还要动员景迈山老百姓理解、支持并参与,配合政府做好民居维修、村落整治和文化传承等工作。
  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思路,就是要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云南各级党委政府、文旅文物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国内外相关工作力量,严格遵循申遗的工作特性和专业要求,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成功申遗的目标。

申遗经历过的艰难历程

  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经历了13年,分为4个阶段:
  一是2010年至2018年,奠定申遗坚实基础阶段。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普洱市举办茶马古道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其间,时任国家文物局主要领导同志在听取景迈山古茶林情况介绍后,提出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建议。2012年9月,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11月,景迈山古茶林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景迈山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发文成立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小组。2014年4月,普洱市人民政府发文成立“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2014年6月,景迈山翁基村、糯岗村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50个文物集中连片的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至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连续7年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景迈山古茶林申遗请求和申报文本。2015年10月,国家文物局安排经费1.2亿,支持开展规划编制、村落维修、环境整治和消防设施建设。

图片.png

景迈山翁基 卢磊/摄

  二是2019年至2021年,列为申遗推荐项目阶段。2019年9月,国家文物局经过反复筛选对比,在40余个申遗预备项目中正式将景迈山古茶林列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促成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形成国际共识。2020年12月30日,云南省政府向国家文物局上文请求将景迈山古茶林列为中国政府2022年申遗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同意。2021年1月,国务院同意国家文物局上报意见,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列为2022年世界遗产名录提名项目(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专家未能于2021年来滇现场评估,相关工作顺延至2022年进行)。2022年8月30日,普洱市政府组织完成民居维修、环境整治、道路修建、“四中心”(管理、展示、档案、监测中心)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是2022年初至2022年9月,接受国际组织评估阶段。2022年2月28日至3月4日、7月11日至15日、8月15日至20日和8月28日至9月1日,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普洱市政府组织国内专家进行4次模拟考察评估,对模拟评估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整改。2022年9月6日至1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出菲律宾专家马龙·马丁先生赴现场考察评估景迈山古茶林及申遗工作情况,对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普洱市政府、澜沧县政府组成工作组全程陪同,对国际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书面答复。
  四是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提供补充资料阶段。2022年11月6日,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申遗评估部提供有关“有机演进的文化遗产、符合标准、遗产保护状况、保护措施、影响遗产地的因素、管理,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等7个方面的补充材料。2022年11月25日,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部门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申遗评估部的视频会议,就“传统村寨和住宅修缮保护措施”“传统村寨规划和潜在旅游开发”“村寨和茶林所有权”“废弃物管理”4个事项进行解答。2023年2月28日,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申遗评估部提供“传统村寨和住宅修缮保护措施”“传统村寨规划和潜在旅游开发”“村寨和茶林所有权”“废弃物管理”4个事项的补充材料。6月19日,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发布消息,景迈山古茶林申遗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列为“建议列入”项目。2023年6月22日,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世界遗产中心于3月份申遗终审评估会上作出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评估报告》进行勘误,提出14条修改意见。
  在经过以上四个阶段基础上,2023年9月14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普洱市人民政府派出团组前往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参加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宣传、陈述工作。2023年9月17日15点33分(当地时间),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png

景迈山的樱花 陈鋆/摄

  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遗产地依法依规管理进一步加强。颁布遗产保护地方法规条例,编制实施遗产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村庄规划、民居建设导则等,制定规章制度、村规民约。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管理体系,成立古茶林保护管理专门机构。二是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加凸显。各级文物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实施文物建筑修缮、古村寨保护和民居建筑维修。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发动群众,整治遗产地内及周边环境,加强古茶树日常看护管养,开展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传统信仰得以更好延续。三是遗产地环境风貌进一步改善。实施遗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绿化美化、道路边坡治理、民居提升改造,有效保护了古村寨的空间肌理,民居建筑经过适居性改造由低矮破旧变为整洁明亮、设施完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四是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共推互促。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呈现出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五是各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景迈山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保护传承茶文化,在申遗中增进了对景迈山古茶林生态智慧的认知,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国茶文化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的了解,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自信自强。

申遗过程中的责任担当

  国家文物局的高位推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全程指导、普洱市委市政府的责任担当、澜沧县委县政府的全民动员以及世界遗产专家的智力支持和遗产地群众的支持参与,成为申遗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国家文物局高位推动,为申遗工作有始有终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领导先后15次亲临现场,在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中给予了高水平、专业化的指导和推动,为申遗工作获得成功提供了根本遵循。2012年11月,将景迈山古茶林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将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请国务院公布;2014年将景迈山两个村落列为文物集中连片的中国传统村落,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修缮。2020年,将景迈山古茶林推荐为中国申遗项目报请国务院批准,在遗产价值研究、国际组织协调、申遗文本报送、民居建筑维修、消防设施建设、遗产展示展览、国际专家考察、补充材料上报等方面给予了强力推动和专业指导,对文物保护、村落整治、遗产展示、消防设施建设、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给予大量资金支持。

图片.png

景迈山云海 张瑜/摄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申遗工作攻坚克难提供了坚强领导。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完成。省委、省政府领导20次深入一线调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并亲临现场指导;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率队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2014年,省政府组成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至2020年,省政府连续7次向国家文物局报送申遗请求和申报文本。2020年11月16日和2021年5月17日,省政府常务会两次听取申遗工作汇报。2021年7月9日,十届省委常委会第240次会议对申遗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特别是2022年,省委、省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科学的闭环管理措施,圆满完成国际专家现场评估任务,确保了景迈山古茶林能够进入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为申遗工作全面推进提供了行业支持。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始终将申遗工作作为重大事项,成立工作专班、确定专人负责,从2014年以来连续派出工作组驻扎景迈山指导、协调规划编制、文本制作、民居维修、环境整治、遗产展示和消防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强与国家文物局的沟通协调。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卫健委、省外办、昆明海关等有关部门,切实发挥专业指导、行业支持、财力保障、协调监督等作用,为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国际专家现场评估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方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为申遗工作走深走实提供了组织保障。普洱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普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21次亲临一线督战,分管领导驻扎一线,带领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长期进驻景迈山指导、参与申遗工作;澜沧县党委政府举全县之力,协同普洱市政府建立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健全法规体系、完善政策规定,动员广大民众、协调保护发展,统筹推进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展示等工作,全面提升了景迈山的景观风貌,有力促进了景迈山社会经济发展,为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提供了法律、资金、机构、人才、设施、监测等全方位保障。普洱市政府积极承担国际专家闭环管理措施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国际专家高度赞赏中方为现场评估提供的便利与支持,对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社区和民众保护管理景迈山古茶林的实践予以充分肯定。
  专家团队研究阐释遗产价值,为申遗工作科学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持。2010年7月,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团队对景迈山进行考察,初步认定遗产价值和构成要素。遗产管理部门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专家团队深入调查研究景迈山古茶林世界遗产价值,科学编制申遗文本和遗产保护规划文本,全面指导文物维修和景观整治,对国际专家进行现场推介和材料补充,为申遗提供了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机构开展合作,形成系列专业咨询报告和保护维修方案。建立遗产地“镇、村、组”三级展示系统,组织国内专家四次开展模拟评估和实战演练,让遗产价值呈现和现场考察评估各环节更专业、更顺畅。
  当地群众积极参与,为申遗工作落地见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制定规章制度、保护规划和民居维修方案过程中,坚持召开利益相关者座谈会,实现政府所希和居民所盼高度统一。建立“政府、社区、寺院、老人、茶农”的协同共管机制,社区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自治组织;寺院通过佛事活动宣传与人为善、保护生态理念;老人教化民众遵守道德规范、传承民族文化;茶农积极配合政府、在专家指导下拆除不协调建筑、整治修复景观,为申遗付出了辛劳、奠定了基础。

申遗成功后的冷静思考

  申遗成功只是遗产保护的新起点,持续保护传承仍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申遗成功后,景迈山古茶林将面临三个主要的风险:
  一是旅游发展的风险。随着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和周边交通设施的改善,将带来旅游观光人数的急剧增加。若无科学评估旅游承载量和合理限制参观人数,将对古茶林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对景迈山基础设施承载带来极大压力。

图片.png

景迈山的蜂神树 卢磊/摄

  二是产业发展的风险。随着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将吸引更多商业机会的出现和外来资本的介入,引发遗产地外来经济实体建设服务设施和参与经济运营,群众改造或出租民居作为旅游等服务设施,使古村寨和民居建筑风貌保护压力加大。
  三是文化传承的风险。随着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遗产地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程度将会加深。外来人口的增加、外来文化的传入将引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改变,使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的内在动力效力减弱。
  针对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风险,我们要恪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提高遗产地保护管理能力,永续保护好景迈山古茶林的遗产价值,承担起保护管理好景迈山古茶林的神圣使命,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加强管理能力建设。落实好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要求,强化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落实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和巡查监管制度,提升管理部门保护、管理、执法、监测等工作能力。旅游高峰期按景迈山游客和环境承载量,采取预约、限流、错峰等方式控制进入景迈山古茶林旅游人数;严禁外来车辆进入景迈山,游客统一换乘景迈山通勤车辆。
  二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编制实施景迈山古茶林旅游发展规划,按照“游在山上、住在山下”“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的思路,合理布局文化旅游空间,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惠民镇康养旅游,将其融入普洱、版纳旅游环线。合理控制外来资本介入,保持景迈山自然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产业发展对古茶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鼓励当地群众保护传承茶文化,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持续保护景迈山古茶林的内在动力。支持村民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倡导在遗产缓冲区依靠村民提供食宿服务,让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当地群众。
  四是完善宣传展示体系。完善遗产地展示镇、村、组三级体系,讲好景迈山古茶林故事。围绕中国是世界茶文化大国、云南是世界茶叶种植重要起源地等主题,从申遗对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进遗产地农民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等多个角度,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擦亮景迈山古茶林这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五是主动应对自然风险。积极开展景迈山古茶林火灾、雷击和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预防,制定行之有效的处置预案。采取技术措施提升民居木构件和瓦构件的防风化、防腐蚀能力,提高民居建筑的使用寿命。持续开展文物建筑维修和消防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优化古茶林养护方法,按照民族传统方式保护古茶树,增强当地群众保护遗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云南省文物局;执笔:余剑明)
责任编辑:赵军慧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