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3 09.28

打印

上海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 畅通海外文物回流渠道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骆晓昀

浏览次数:39346


7月26日,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二楼展厅,第二届“海上来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艺术品公益展”正式开幕。展品包括常玉、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吴冠中、黄宾虹等12位近现代知名艺术家创作的28件精品之作,而此次面向公众展出的作品均为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免税进境销售的文物艺术品。“公益展示”更好发挥了这批享受免税政策的文物艺术品的美育价值和社会效益,让更多没有机会亲临进博会现场的社会公众,在“家门口”便能一睹回流文物艺术品风采。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物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上海制定施行一系列创新政策,以精准有效、务实可行的举措,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营商环境、交易规模、集聚效应显著提升。2019年起实施的市政府规章《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上海文物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形成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启动开展的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等,逐步构建起文物艺术品交易制度体系。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艺术品板块现场

 

文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是全国首部民间收藏文物领域的省级政府规章,对古玩市场内商户的管理、网络文物经营活动等都作出了创新性规定,为构建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文物市场提供制度基础和良好经验,获评为2020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针对古玩旧货市场中大量存在未经审批而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情况,上海规定古玩旧货市场内的商户可以由市场主办单位统一取得文物商店设立许可,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并通过市场主办单位在申请许可时一并提交商户基本信息、商户发生变动时及时变更相关信息、明确市场主办单位管理责任等制度设计,形成政府管古玩市场、古玩市场管商户的监管模式,将古玩旧货市场内商户的文物经营活动纳入监管范围。这项举措使大量的小规模商户可以在“阳光”下合法开展文物经营活动,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实施3年多以来,已有云洲、虹桥、中福、新藏宝楼、豫园等5家古玩旧货市场统一申领了文物商店资质,共计246家经营文物的商户。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通过自建网站、电子商务平台或者其他网络服务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经营者越来越多,市场交易额越来越大,为了保持线上线下监管要求的一致性,上海根据《电子商务法》的有关规定,对这类经营主体的文物经营资质要求和经营者的管理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文物经营单位在申请文物经营资质许可条件中,有一条核心要素就是文物拍卖企业需要有5名以上文博系列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文物商店需要有5名以上文博系列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而这些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相关文博单位。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文物经营单位的难题。为此,上海首次提出支持文物经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文物博物系列职称评定,并建立文物鉴定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为促进文物经营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2019年5月,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国内首个面向文物经营行业的地区性行业组织——上海市社会文物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社会文物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开展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督促会员依法开展文物经营活动,引领、带动了全市文物经营单位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胸襟和诚实守信的精神参与市场竞争,使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充满生机。


创新公益鉴定咨询服务模式


鉴于广大市民对文物鉴定咨询有较大需求,同时法律法规中对文物鉴定的审批和资质存在着真空地带,2017年3月以来,上海市文物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组织10家单位率先面向社会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同时制定《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推荐单位工作规程》,作为此项工作的具体操作依据。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坚持正面引导、主动服务、专业护航,全力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2017年至今,已累计接待收藏爱好者五万余人次,无偿鉴定藏品总数超十万件。

目前公益鉴定从地域上基本覆盖上海所有中心城区和五大新城,从时间上基本覆盖所有工作日和双休日。工作开展以来,市民关于社会文物鉴定的投诉求助同比下降80%,各类以文物鉴定名义的诈骗公司在上海也逐渐失去立足之地,既保障了文物收藏爱好者的正当权益,又增强了人民群众依法收藏文物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服务现场

 

率先启动社会文物领域系统性改革


2020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协议》。近三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围绕新时代社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总体布局,聚焦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在文物回流、保护展示、人才培养、进出境审核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放大国际文物艺术品“入海口”,畅通海外文物回归“主通道”。

2023年7月4日中共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拓展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等文化服务贸易”写入其中。始于2020年11月的这场社会文物领域系统性改革,与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相一致:在坚守中国的法律法规的原则和底线下,尽最大可能吸收、对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创新、实验、包容、不断完善,近三年来改革为文物市场发展全面注入新活力。


“上海服务”高效保障 “5件免税”政策落地


改革试点中,进博会文物艺术品免税进境销售成为“政策集中、交易集中、主体集中”的最具代表性回流通道。2023年进博会开幕在即,第六届进博会是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类展品“5件免税”政策落地实施的第四年,“艺术赋能”将进一步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2020年10月1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联合发布通知:每个境外展商在进博会展期内销售5件以内艺术品、收藏品和古物类进口展品,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5件免税”政策出台的着力点聚焦促进海外文物回归,激发民间资本参与海外文物回流。但是回归之路并不平坦,看似简单的“5件免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流程。从报关、物流、保税仓储、保税出区展示,到布撤展、留购、清关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文物、海关、进博局、外汇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紧密衔接,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经过三年的实践,从文物艺术品进境报关、仓储物流到保税展示、留购清关,上海市探索形成一套完整规范化操作细则和常态化工作机制。“5件免税”政策形成规范化操作细则。


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

 

制度体系再完善


在社会文物领域系统性改革试点一系列央地共建“组合拳”下,上海又在制度建设上筑牢了“防护墙”。依托浦东新区的制度基础、开放优势、战略地位和资源禀赋,市、区共建“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全方位展现上海更开放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更活跃的市场,增强上海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022年8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10月1日起施行。这部地方立法是以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的阶段性实践成果为基础,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进行的更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探索,是全国首部社会文物领域地方性法规,固化了改革试点中文物回流、保护展示、人才培养、进出境审核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更有利于放大国际文物艺术品“入海口”,畅通海外文物回归“主通道”。

法规明确了文物临时进境“6个月×N”制度。“6个月×N”制度是国家文物局在改革试点中,授权上海实施的全国唯一的自贸区保税区内文物进出境创新制度,即可以6个月为单位连续申请文物临时进境延期复出境。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显著,上海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办理文物进出境的首选口岸,更多海外中国文物可以以保税状态留在境内。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李晶表示:“为了进一步完善监管,法规中明确了保税状态的文物滞留时间每累计满二年再次申请延期复出境时,须要再增加一次实物审核。”

支持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是法规明确的又一项有力举措。这意味着处于保税状态下的文物艺术品办理相关批文手续后,物理空间可以不限于自贸区保税区铁网范围内,而是便捷地出区展示交易,参与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或者各类艺博会、展销会,形成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新模式。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文物进出境审核查验现场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表示,下一步,上海将以更高水平开放促发展、促合作、促共赢,打造文物艺术品领域制度型开放和锻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上海方案”,在更高起点上放大各项政策的溢出效应,发挥上海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畅通海外文物回归通道,为社会文物保护利用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骆晓昀)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