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3 11.13

打印

卓娅·巴合提:为热爱奔赴山海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者:李瑞

浏览次数:40048

图片.png

  初见卓娅·巴合提,只觉得青春洋溢,满面春风。
  卓娅是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也是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上,记者见到了她。
  介绍起从事的文博工作,卓娅如数家珍,字里行间是对文博工作的满腔热忱。谈到为何选择从事文物工作,“我从小就对历史、考古感兴趣,报考大学时第一选择也是文博考古专业,但并未遂愿,可是我没放弃,研究生时终于如愿就读了新疆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卓娅笑着说。
  目前,卓娅主要负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馆藏文物研究和博物馆讲解工作,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卓娅充满干劲。
  2021年4月,卓娅来到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参与阿勒泰地区博物馆开馆前的博物馆陈列布展、梳理馆藏文物台账、讲解词的撰写等筹备工作。提到那段时间,卓娅告诉记者,“可以用不分昼夜来形容,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事先预想不到的问题,再一一的去请教前辈,查阅资料,找到解决方案,虽然辛苦,但这就是成长,在开馆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

图片.png

卓娅在为青年少讲解草原石人的故事

  草原石人、金马饰件、驼首铜刀……走进新疆阿勒泰地区博物馆,一件件文物,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故事。
  记者了解到,阿勒泰地区博物馆展陈区23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540多件(套)。今年,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日接待量再创新高,仅上半年就突破10万人次。
  “历史上阿勒泰地区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卓娅说,“这也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让馆内展览与最新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发挥好博物馆作用,讲好文物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卓娅有着自己的思考。
  通天洞遗址,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展现了人类约4.5万年前甚至5万年前的生活痕迹,出土了5200多年前的碳化麦粒和约5000年前的碳化黍。
  “黍麦相逢在通天洞遗址意义重大,表明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但如何生动地讲述出来呢?”卓娅反问道。
  “黍麦相逢讲的是碳化麦粒和碳化黍的故事,通天洞遗址中发现碳化小麦麦粒、大麦麦粒和黍粒,考古学家研究表明,黍是源自东方的一种农作物,而小麦源自西方,就在距今5000至5200年的时候两者在通天洞中相遇,这次相遇或许就能从侧面反映阿勒泰地区当时已经成为东西方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通道。从石器到碳化黍,考古遗迹遗物正在向我们实证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新疆始终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卓娅·巴合提深入浅出地讲道。
  “馆藏文物金马饰件则是另一个典型。”卓娅介绍说,“金马饰件充分融合了中原地区和西亚、中亚地区的文化特征与铸造工艺,这样的造型在汉代很多文物中都有出现,是比较常用的艺术造型。通过这只金马饰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盛下,阿勒泰地区已经是东西方贸易、技术、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

图片.png

阿勒泰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汉代金马饰件

  在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卓娅撰写了99件(套)文物小传,并积极参与到“石人打卡”、“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互动平台”等一系列数字采集、智慧化展示、可视化处理的项目建设中,让展柜里的一个个文物“活”起来。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卓娅通过“现场+线上”教学的方式,与32名各族青少年分享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绘制文物等方式,让孩子们引趣启悟、学习知识。“促进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是我今后工作的一个侧重点。”她告诉记者。
  阿勒泰地区野外文物分布广、数量多且相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卓娅负责野外文物巡查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有了很多机会与县市文博单位同事共同探讨野外文物巡护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据卓娅介绍,目前阿勒泰地区共有野外文物看护员60名,守护着阿勒泰地区651处不可移动文物。“在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最累最辛苦是一线广大野外文物看护员。文物点多在戈壁与山间,在看护中他们交通设施简单,风餐露宿,是走在‘最后一公里’的文博人,他们的工作十分重要。”
  “所以我希望随着工作的推进,通过提升技防手段等更好帮助野外文物看护员守护遍布在广袤大地上的珍贵文物。”卓娅说。
  谈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如何履职时,卓娅说,“阿勒泰地区文物资源丰富,今后将在文物历史内涵挖掘、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加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方面不断用力。”
  虽然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但为热爱奔赴山海的誓言从未改变,“我喜欢我的工作,能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播开来很有意义。”卓娅坚定地说。

(李瑞)  
责任编辑:杨亚鹏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