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动态
返回列表

2023 12.25

打印

《何以中国》第三集解码灿若“星斗”的中华文明

来源:东方卫视

浏览次数:41032

  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8集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三集《星斗》将于今晚21:15在东方卫视、百视TV播出,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B站等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

图片.png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本集《星斗》即得名于此。这星斗闪耀的时代,各地的人群彼此认知、交汇凝聚。庙底沟彩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尊贵的玉器也在南北之间发生着广泛传播。继《摇篮》之后,《星斗》一集循着时间的脉络,从彩陶与玉文化出发,探寻中华大地上灿若星斗的古文明。
  距今5500多年前后,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出现了高陵杨官寨、华县泉护村、灵宝北阳平、灵宝西坡这些面积数十万甚至百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大型中心聚落。仰韶文化历时近两千年,庙底沟期是它的中期,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花卉纹是庙底沟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考古学家苏秉琦将庙底沟彩陶中常见的纹样誉为“华山玫瑰”,而把创造庙底沟之花的人群称为最初的“华人”。

图片.png

甘青地区彩陶

图片.png

大型房址F2——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

  仰韶文化的彩陶,无疑是新石器时代最为绚烂的繁花之一。藉由成熟旱作农业人群的扩散和流动,庙底沟彩陶的影响先是到达了河洛地区,再以黄河中上游为起点,挟风行之势向着北抵阴山、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的更广阔天地辐射。

图片.png

庙底沟彩陶传播图

  彩陶的广泛传播,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表明仰韶文化的社会内部和外部均建立起空前紧密的交流网络。在艺术呈现上,纪录片设计了“花”的意象,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朵繁花,并标注出各地受庙底沟文化影响的典型器物。而这朵“花”,既代表着庙底沟最典型的花卉纹,也暗合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式”的中国史前文化格局。

图片.png

M2005随葬陶器组合——山东大汶口遗址

图片.png

花瓣纹彩陶——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星斗》一集中,纪录片团队通过影视化再现的方式,塑造了西坡青年、凌家滩青年等具体的人物意象;并借由西坡青年沿黄河一路向东探访大汶口之旅,象征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交流互通。考古学讲究“透物见人”,从各地出土的相似器物中,或可想象那个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景象。
  在呈现出土文物时,摄制组进行了难度很高的组合拍摄。位于安徽含山的凌家滩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07M23号墓随葬玉石器多达300余件,表明了墓主人的首领身份和史前玉文化的繁盛。摄制组邀请考古学家吴卫红、张小雷,通过考古挖掘时的详细现场记录和反复摆放分析,复原当时复杂又严格的礼俗。

图片.png

凌家滩制玉场景(电影复原)

图片.png

玉人与玉鹰——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无论是原本悬挂于墓主脖颈上的玉璜组佩,还是穿戴于两臂上的10件玉镯;抑或是腰腹部穿挂着的那套造型如龟壳互扣、内置玉签的特殊礼器;都令人想象出数千年前这场仪式的隆重。纪录片《何以中国》所要呈现的,并非以个体形式展陈于博物馆展柜中的具体文物,而是通过影视化手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从被摆放、被使用的器物中,去理解那个时代其人、其物、其社会、其文明。凌家滩人尚玉,他们在玉器中寄寓信仰观念,体现礼仪秩序。
  “《星斗》这一集用了非常多组合拍摄,有彩陶组合,也有玉器组合。”《何以中国》执行总导演魏国歌介绍。比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N2Z1M21,墓主人随葬玉器20件,包括斜口筒形器、兽面牌饰、勾云形器、玉龟等,就是以组合拍摄的方式呈现,折射出红山文化积石冢和葬礼仪式中浓厚的原始宗教特色。

图片.png

N2Z1M21随葬玉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

图片.png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

  同时,摄制组还在牛河梁女神庙遗址附近,借助复原的呈“鸭”字形的半地穴式建筑进行拍摄。女神庙采用了较少见的多室结构,总面积约75平方米。“很难得的是,我们把演员带到牛河梁遗址现场来拍摄,凌家滩青年遥望着猪首山,意味着他已经进入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了。”魏国歌说。

图片.png

N5Z1M1随葬玉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

  纪录片中,西坡青年与凌家滩青年在数千年前的这场远行,让观众看到文化交流背后的人群,寓意着新石器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交融。片中也可以看到牛河梁遗址、凌家滩遗址出土了相似玉器,包括双手置于胸前的玉人、蜷曲的玉龙、斜口筒形器、玉龟等。而环绕积石冢的无底彩陶筒形器,器表施有勾连涡纹,又让人联想到庙底沟彩陶的影响。

图片.png

先民行走场景(电影复原)

  在考古学家看来,这些发现似乎证实着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之间,已经存在远距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随着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扩散、大汶口文化的西渐,以及东方各玉文化中心的形成,华夏各区域间的文化互动交融日趋紧密。这满天星斗竞相闪耀的大地,塑造了早期中国的地理核心。从此,区域文化各有所长、发展并进,积累起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深厚土壤;区域间日趋深化的交流与互动,为一体化的将来积蓄着力量。

责任编辑:赵军慧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