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儿童节来临之际,内蒙古博物院将儿童节庆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举办“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活动,以丰富的馆藏革命文物为基础,为参与活动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发声、讲解礼仪规范等培训课程。第一期参加培训的红领巾讲解员们,在博物馆老师的实践教学与自身努力下已经可以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自己家乡的红色故事了。
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5月26日内蒙古博物院党员干部到新春社区结亲贫困户吴艳红、张补元家中开展慰问走访活动,为结亲对象送去米面等慰问品。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张补元老两口居住在新春社区的存车棚中,没有生活来源,妻子身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党员干部悉心询问并记录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中所存在问题。吴艳红患有先天性大泡表皮松解症,牙齿大部分脱落,口腔肌肉萎缩、舌头萎缩,食道狭窄无法正常进食,每天只能吃流食度日。并伴有手指弯曲萎缩、指甲脱落等并发症。吴艳红...
2021年5月28日,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同志为所在第三党支部,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为内容,开展党课。于宝东副院长从工作专业的角度,以历史发展脉络这根主线,结合文物这一实物教材,讲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总书记阐述的“四个共同”的历史依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2021年5月28日,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付宁同志为所在第四党支部,以“学党史、悟思想、固三观、促落实---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我们的工作”为内容,宣讲了党课。党课主要从中华民族与民族共同体、文化与文化自信、历史文化的形成路径三个方面,联系工作实际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为宣传文化阵地,如何从党的意识形态的高度去把握宣传的方向,启迪观众正确认知历史、解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5月25日,“红色宝藏奋斗故事”第三期《铁窗怒吼记录王若飞狱中斗争岁月》在新华网发布,为观众介绍陈列在内蒙古博物院展柜中的《铁窗怒吼》手稿,展现了王若飞为革命事业奋斗、坚守理想信仰的共产党人光辉形象。
2021年5月19日、20日,内蒙古博物院组织召开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学习研讨会。院党委高度重视本次学习研讨活动。通过领导领学、集中自学、专题研讨等形式,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新疆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汪洋主席4月14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讲话精神,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则、具体举措等方面,阐释了如何在我院文物保护研究、展览陈列、社会教育等各项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
5月18日,内蒙古博物院依托内蒙古博物院基本陈列展厅,开展党员公益讲解,策展人丁勇同志在抖音云端博物馆栏目中,直播精讲“边关岁月”展厅,以策展专家的视角走进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内蒙古长城地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内蒙古博物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结合工作实际,为群众办实事,同时组织各展厅策展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为民众进行公益讲解。5月18日,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今日头条推出“遇见博物馆”活动,由陈永志院长率先讲述院藏文物“寄锦图”的文物信息及历史背景,解读文物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5月18日,“红色宝藏奋斗故事”第二期《铁印盒见证内蒙古革命斗争史》在新华网发布,为观众讲述1925年中共绥远工委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为权利与自由、生命与尊严而战的斗争史。
根据内蒙古博物院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在全院开展讲党课活动。5月14日,陈永志院长带头讲党课,各党支部书记、各部门负责人及全体党员参加学习。陈永志同志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历史》为主题,系统深入地讲述了1921年-1949年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斗,成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陈永志勉励全体党员,从内蒙古革命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并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党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