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回望,
一代代中国水下考古人,
一次次精彩的探水寻珍,
一处处重现的水下秘藏,
绘制出一幅幅蓝色文明的画卷。
举目远眺,
烟波浩渺,浪卷云舒,
长空万里,瀚海无垠,
中国水下考古劈波斩浪的风帆,
不懈向前,永不停息!”
宁波,中国水下考古“重镇”之一。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港口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碇港。其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港湾与海岛,见证了无数商船的往来与繁荣,也孕育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以下简称宁波基地)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以下简称港口博物馆)“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尾厅中,有一幅不断变换内容的互动屏,将水下考古成果、水下考古人员、水下考古培训、队员作业日记等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并展示。此外,以大事记形式进行梳理,对水下考古发展史进行回顾,是参观人群驻足最久的地方。展板上,有一首王结华原创的小诗。他是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以下简称宁波市文研院)原院长、现首席专家,同时兼任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站在互动屏前,王结华说:“这个展厅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是一个充满了感情和回忆的地方。一路走来,宁波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宁波基地与港口博物馆的诞生与发展,凝聚了一代代水下考古人和关注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工作者们的智慧与心血,大家共同见证了宁波在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领域的不懈追求与创新探索。”
照片墙上,第一期到第九期水下考古队员的照片赫然在列,随着照片墙的上翻,时光也回溯到水下考古在中国的诞生之初。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场水下考古的角力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一边是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大力发展水下考古;一边是跨国商业打捞集团在各海域伺机盗宝猎奇,已严重威胁到中国海域水下文物的安全。保护全人类共同的水下文化遗产,发展中国自己的水下考古事业,培育中国人自己的水下考古力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一体两翼:守护与展示的双重使命
“水下考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具备科学性才能将其转化为一项工作。宁波的同志们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发展,为水下考古开辟了一条系统性的成功之路。”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研究员张威说,“宁波水下考古的发展,就像爬台阶一样,每个环节、每个节点都一级一级地稳步向上。1998年是关键之年。”
1998年,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尚在起步阶段,宁波便迎来了水下考古的“破冰之旅”。这一年,全国第二期水下考古专业培训班在宁波举办,同年12月,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成立,标志着宁波正式踏入了水下考古的领域,开启了与海洋文明的深度对话。
2010年7月,宁波基地在北仑春晓滨海新城奠基建设。2014年10月,宁波基地正式落成开放,成为全国首个挂牌成立并落成投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与此同时,港口博物馆也同期开馆,成为我国首个以港口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宁波基地的设立与建设,得益于宁波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也同样得益于国家文物局相关领导和行业内外的大力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秘书处秘书长乌瑞克∙盖伦博士也曾莅临指导。建成后的宁波基地,集水下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宁波水下考古“一体两翼”基本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并努力践行着行业发展和时代进步赋予的双重使命。
水陆两栖:培育水下考古的中坚力量
“许多人的水下考古梦是从宁波开始的。”张威说,“从1998年,国家文物局在宁波举办第二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开始,宁波为我国水下考古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成长为目前全国水下考古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迄今全国共举办水下考古专业培训九期,除第一期外,宁波派员参加了其余全部的培训工作,并先后承办了第二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1998年)和首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2011年)。宁波共参训培养水下考古队员13名,位居全国前列。
经过专业培养和严格训练的宁波水下考古人,不仅承担着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及其内陆水域考古调查、探测、发掘与保护、研究的重任,同时也频频出现在国内外重大水下考古活动的舞台上,相继参与了“碗礁一号”“华光礁一号”“南海Ⅰ号”“南澳Ⅰ号”“长江口二号”“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等全国重要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和中国—肯尼亚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应邀出席了多个国际性工作与学术会议,宁波水下考古人才“高地效应”日益显现。
“我们培养的人才都是‘水陆两栖’的。”这是宁波市文研院院长林国聪、副院长王光远在介绍该院人才培养工作时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他们分别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三期、第四期水下考古学员。
这种“水陆两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培养既具备陆地考古能力,又掌握水下考古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能够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开展考古工作,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专业能力。该院考古研究中心博士梅术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作为井头山遗址考古队主要成员的他正在海南40多米深的海底,参加2021年度水下考古进阶培训。“田野考古、史前考古是我的主业,水下考古是我的兴趣,我都想尝试。”坐在采访桌前,梅术文向记者说。
井头山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贝丘遗址,梅术文等“水陆两栖”考古队员,不仅全程参与了考古发掘,还结合海洋考古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遗址与古海岸线变迁的关联性,为全面阐释井头山先民的生存模式及其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2014年12月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研院)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14年2月和2017年8月“探索蓝色文明——水下考古团队”相继获评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和省文化创新团队,这是对多年来宁波水陆考古成绩的认可,也是对该院人才培养机制的肯定。
项目实施:开创水下考古新方法与新理念
“保护是水下考古的核心,占整个工作的三分之二。宁波基地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了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张威说。
在2006-2010年间由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现宁波市文研院)主导的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首次将水下文物普查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畴并付诸实践,率先制定出水下文物普查技术标准并向全国推广。
“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宁波象山石浦渔山海域,2008年发现,2009年开展重点调查和局部试掘,2011年进行遗址表面清理。2012年5至7月、2014年5至7月,相继完成船载文物和船体发掘。2014年船体发掘出水,被运送到宁波基地进行保护。这是浙江首个正式获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和出水沉船保护项目,不仅填补了浙江在水下考古发掘领域的空白,更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研发提供了难得的案例。该项目还创新性地采用了分区发掘的方式,解决了传统水下考古中硬探方钉牢在船体上对船板造成破坏的问题,为水下考古发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此外,还首次成功构建了水下考古现场水上—水下监测指挥系统,首次成功开发出水下考古出水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首次成功完成水下考古现场三维展示系统,首次成功完成水下考古船载文物与船体的数字化测绘与复原……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水下考古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也为水下考古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小白礁Ⅰ号’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保护与发掘并重,保护与展示并举,多学科介入、多团队合作’的理念。”林国聪说,“‘保护与发掘并重’就是每次制定考古发掘方案时,我们都会同步制定出水文物现场保护方案,以确保文物由出水现场的保护到进入实验室保护过程中的无缝衔接。”
“我们将出水文物保护与展示并举。”透过“水下考古在中国”展厅内的舷窗区,可以观察到位于宁波基地沉船修复展示室内的“小白礁Ⅰ号”船体。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介绍说,“博物馆与基地的沉船修复展示室一墙之隔。观众可以透过玻璃观看沉船修复过程。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修复工作的距离。此外,还会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观众走进沉船修复室,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过程,了解沉船修复的具体步骤,如清除沉积物、防腐处理等。”
“饱水木质文物,会因失水产生开裂、收缩、变形。大体量的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宁波市文研院水下遗产中心(科技保护中心)主任金涛Ⅰ介绍,“为攻破这一难题,我们不仅把‘小白礁Ⅰ号’的保护作为一个工作项目,更是作为一项科研课题,依靠多学科介入和多团队合作,对出水文物保护方法进行持续探索。”
在修复室的低氧恒湿阴干房内,“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整齐地排列于架子上。木构件上持续闪烁的红点,证明它们的状态正在被系统实时监测。“目前我们已完成‘小白礁Ⅰ号’的脱硫、脱盐环节,正在采用PEG进行脱水定型,即先用化学试剂填充并逐步替换木材中的水分,然后再用阴干法缓慢脱除其余水分。大型低氧恒湿阴干房也是国内首次用于海洋出水沉船保护。”金涛介绍。
从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到发掘,从多学科协作到科技赋能,从新的发掘方法到先进的保护技术,宁波水下考古工作在每一次的实践中都不断探索新的可能。这种开拓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水下考古技术的进步,也为整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考古,是一门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学科。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勇毅前行,为保护研究海洋遗产、传承发展海洋文明贡献更多的宁波力量与宁波智慧。”林国聪说。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宁波水下考古在波涛汹涌的海洋深处,不断书写着关于坚守与创新的传奇故事。
(张硕)
责任编辑:杨亚鹏